購物車

大嵙崁地方開發故事 5|梅鶴山莊與頭寮的開發篇

  • 時間
    2020年
  • 地點
    桃園市大溪區福安里

 


在大溪頭寮,一個蜿蜒小巷中,隱藏著一座古樸的四合院。他,被稱作「梅鶴山莊」,是大溪重要的文化資產,更是一部見證大溪頭寮開發及興衰的活歷史。

梅鶴山莊林家是大溪一門望族,更是深耕地方,與大溪頭寮發展密不可分的大家族。多年來,不論是地方活動、公廟慶典還是經濟發展,我們都不難發現梅鶴林家人的身影。

「走讀大嵙崁開發現場」邀您跟隨梅鶴林家人的腳步,前進頭寮行春,探訪山水美景,認識梅鶴特有韭菜糕及「大打」,閱讀一部最具現場感的頭寮開發故事。



拜大漢溪之賜,大溪自清乾隆年間便是原住民、彰、泉、客等族群匯集之地,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是臺灣最內陸的河港。而位在大溪三層的頭寮,早期為隘墾區,時常有漢人與原住民在此發生衝突。

清末時期,為了防範原住民入侵,漢人在大溪三層最窄之處(今大溪陵寢位置)設立大溪第一座「隘勇寮」,由壯丁站崗防守,此地也因此被稱為「頭寮」。

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擔任林本源大嵙崁租館管事的林圻海(號登雲),在隘勇寮旁建造一座融合粵東建築風格的四合院-榮封第,其後人引用北宋隱士林和靖「梅妻鶴子」的典故,將宅名取為「梅鶴山莊」。頭寮在梅鶴林家的拓墾經營下,從原本一片荒地,成為香茅、茶葉、煤礦的主要產地,現在則是桃園非常重要的觀光區。


梅鶴山莊與頭寮的開發--大事記

1804年

梅鶴林家開台祖(第二十四世祖)林邦興來台

1815年

大溪福安宮於大溪三層莿仔寮建廟

1815年
林登雲出生
1818年

林本源家族進入大嵙崁地區開發,並遷居大嵙崁(現今大溪)

1829-1854年間

林圻海擔任開始擔任林本源大嵙崁租館管事

1869年

林登雲建造「榮封第」,即現今梅鶴山莊

1873年

林登雲與江排呈、 簡清雲等人捐獻興建「齋明堂」,即現今齋明寺基礎

1875年 林登雲上奏清廷捐納同知,獲封五品大夫
1884-1886年 林登雲兩度擔任福仁宮建醮爐主,與總理江排呈共同主持,量財節用,將盈餘為廟方購買廟產,建不朽之業,後者為之刻碑為記,碑名為「福仁宮田業緣金碑」
1906年 林登雲三房之子林源松
開發頭寮員潭坑煤礦
1911年 設立龍過脈碑
1915年 林六德向林本源家族申請捐獻三層租館,建立媽祖廟,將大溪福安宮遷至現址
1923年 大溪聞人鄭永南於門樓匾額題「梅鶴山莊」
1927年 梅鶴山莊族人創立北管樂團樂豳社
1955年 板橋林家將其所有的慈湖土地捐予國民政府
1959年 蔣介石興建「洞口賓館」
1962年 蔣介石將新埤更名為「慈湖」洞口賓館更名為「慈湖賓館」
1966年 板橋林家將所有的大溪陵寢土地捐予國民政府,興建頭寮賓館
1967年 擴建頭寮大埤,興建福昌宮形成水中土地公的特殊景象
1975年 蔣中正奉厝慈湖,慈湖賓館改名「慈湖陵寢」
1988年 蔣經國奉厝頭寮賓館,頭寮賓館改名「大溪陵寢」
1997年 大溪區公所整修大艽芎古道
1998年 百吉林蔭步道解禁開放
2007年 慈湖移撥桃園市政府管理
2008年 後慈湖首度對外開放參觀


梅鶴林家


梅鶴林家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自清代在大溪建居,目前已有七代,其子孫輩分排行,依照五行的金、水、木、火、土排列。其中前大溪鎮長林熺達、前桃園縣長朱立倫之母朱林桂皆出自梅鶴林家,在大溪地方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根據林家族譜記載,林家第二十四世祖林邦興於1804年(嘉慶9年)來臺,為開台祖。來頭後,林邦興與其兄長落腳霄裡庄(今八德霄裡里),1809年(嘉慶14年)曾移居宜蘭,後又攜妻回到霄裡定居,並育有三子。

林邦興長子林圻海(字登雲),生於1815年(嘉慶20年),年少時為維持家中生計,每日都會挑著扁擔,從八德霄裡前往桃園大廟景福宮前市集販賣豆腐。遽聞,某日林登雲在大廟前目擊了不良少年調戲良家婦女,便路見不平,與其發生衝突,儘管林登雲救了婦女,卻也因此被告上官府。正巧一位林本源家族的族人目擊此事,十分欣賞林登雲的義舉,又得知他與林本源家族為同宗同鄉,於是便主動為林登雲疏通官司,並延攬他擔任大嵙崁租館館事。

在林登雲擔任管事期間,他努力累積財富,並於1869年(同治8年)向林本源家族購買為於頭寮庄的一塊土地,興建兩落土埆造建築。1875年(光緒元年),林登雲在61歲時上奏清廷捐納同知,獲封五品大夫,並在前落門楣上掛「榮封第」匾額。1923年(大正12年),大溪文人鄭永南以北宋隱士林和靖「梅妻鶴子」為典故,題名「梅鶴山莊」,開啟梅鶴林家在大溪的發展。


梅鶴山莊過新年


梅鶴山莊過年的年味非常濃,在傳統的氣氛中,不管大人小孩都非常望和重視。随著很多族親外出就學、就業、遷居,慢慢的,現住人口漸漸了,外居的族親雖然都還是回來拜拜,但是作息不一樣,也就很難一大群人湊在一起拜土地公行春。以目前50歲左右上的梅鶴山莊族親來說,小時候乃至年輕時所經的過年氣氛,一定是深刻忘的記憶。

時序進入農12月大家就開始忙碌起來了,最主要是,要準備非常多的拜拜供品食材。族親中。常流傳著和叔的一句話:「阮阿母一粒卡大粒的高麗菜也要留著過年。」這句話充分顯示梅鶴山莊族親對過年重視的用心。

年糕蒸20斤,糕蒸5斤,蘿蔔糕蒸10斤,菜包做10斤⋯,如果年三十之前就吃完了,還要做第二次。各式粿點之外,還要準備非常多的雞肉、青菜、水果、乾貨等等,還有春聯、拜拜用的金香炮燭装飾品,乃至訂製新衣、買新衣、買小朋友玩的炮仔、玩具等,忙到不行!過年的高潮就是年夜飯和隔天初一的拜拜、互道恭喜、相祝、春、喝甜茶。

本次展覽的主題視覺就以梅鶴山莊年夜飯圍爐、供桌以及主要活動來彰顯梅鶴山莊的過年年味。年夜飯桌的底下放著一個燒木炭小烘爐,爐上一支溫酒壺,爐子周圍擺一圓圈的錢幣,一邊吃年夜飯,一邊喝溫熱的酒,年夜飯吃完,錢幣就由最年長的長輩發給晚輩當壓歲錢。

神明廳公媽廳供桌上除了花飾外,要放「柑仔」、「糕仔」、「春飯-插一支紅紙剪成的桃花」、「聖仁裹紅白糖衣的花生、冬瓜料、各色糖果」⋯,徵吉祥如意、步步高升、年年有餘。在初五隔開以前,每天拜拜都要再增加糕仔往上疊,不斷高升。

初一當天,對於老人家都要上一對紅柑或紅蘋果或者各一個成一對,祝福老人家「老健」後來有甜柿,家也會上一,祝事事如意、萬事如意。





梅鶴山莊行春參拜路線圖


       點我看大圖




頭寮語錄


訪談者姓名

訪談內容



林源琛

梅鶴山莊第三代前輩 

早期梅鶴山莊的土地都承租給製糖廠種植甘蔗,許多梅鶴山莊的族親可以在製糖廠工作。福安國小前身就是製糖廠,廠區周圍都是種植甘蔗,早期黑糖原料來自甘蔗,甘蔗種植範圍頭寮種植到尾寮,然而日治時期空襲太嚴重,加上後期甘蔗種植不易讓當時的製糖廠不得不關廠。



鄭文燦

桃園市長

梅鶴山莊當初的開創者是林登雲先生,他在林本源家族擔任大嵙崁租館管事,並在1869年興建了梅鶴山莊。林本源家族在桃園開墾90年間開發的土地與良田超過1萬甲,可以說是桃園的重要開發者,梅鶴林家的襄助功不可沒。
梅鶴山莊是我們大溪重要發展的一頁,大溪還有老街、李騰芳古宅及老城區。梅鶴山莊和頭寮的開發故事可以把大溪的故事、文化記憶串聯起來。



林熺達

梅鶴山莊第五代
大溪前鎮長

三層、梅鶴山莊附近地區早期注重農業及礦業。民眾大多以務農及煤礦業為生。煤礦業在台灣早期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台灣自己開發礦業,從農業轉型到工業,帶動國家的經濟興起就是靠煤礦這個能源。後來三層頭寮煤礦業的沒落令人相當惋惜。

林寶猜
梅鶴山莊第六代
老師

梅鶴山莊過年的時候非常熱鬧,我在這裡出生長大,所以印象非常深刻。初一那天,大家都會很早起床,換上新衣服敬拜神明祭祀祖先,所有的族親都在大埕聚集聊天,大家都會互道新年恭喜說很多的吉祥話。之後大夥兒成群結隊前往附近三處土地公廟敬拜,經過頭寮城的時候,和沿途各家各戶互道新年恭喜,沿路都非常熱鬧。小朋友更開心蹦蹦跳跳邊走邊玩。第三處土地公拜好 沿著埤塘岸邊走回梅鶴山莊,形成一個每逢過年都會地形春習俗。回到梅鶴山莊之後就會準備一對對漂亮的紅柑,送給老人家祝福「老康健」。

林本堅
梅鶴山莊第四代
桃園市大溪林家梅鶴山莊族親會理事長

梅鶴山莊很傳統、注重孝道,族親開枝散葉出去後,利用祭祀掃墓、慎終追遠一起聚會。梅鶴山莊是一座歷史建築,在107年桃園市文化局正式立案成立桃園市大溪林家梅鶴山莊族親會,主要是讓族親時常相聚,傳承梅鶴山莊歷史傳統孝道精神,族親會也會同討論如何將這130年的傳統建築,梅鶴山莊展示給廣大民眾。

蕭淯宏
頭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頭寮這邊的地形在台灣最特別是有雙龍搶珠的地形,以前鄭成功的一位軍師,把它形容為鳳凰朝北斗,北斗就是雪山山脈的東眼山,東眼山有個缺口,太陽都會從那個缺口照過來,所以稱之為鳳凰朝北斗。
而後慈湖的龍珠山(懷德山) 像一個饅頭的形狀,面對山的右手邊是溪洲山脈,左手邊為白石山脈,山景恰似兩條鱷魚在搶饅頭,所以稱之為雙龍搶珠地形。




梅鶴山莊與頭寮的開發影片






三層的社頭

桃園大溪的「社頭」不同於一般陣頭,是依照職業類別、區域等特性所結合的特有地方團體組織。「社頭」來自閩南語,和廟宇關係密切,擁有深厚淵源,常熱心參與各式慶典。他們不僅見證大溪地方信仰,更是百年文化發展的重要一員。頭寮為於大溪三層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社頭,便是樂豳社、新勝社及福安社。

社頭名稱

說明

樂豳社

1927年(昭和2年)成立,由梅鶴山莊子弟林源欽發起,初其成員多為頭寮竹篙厝居民。據現任社長江聰池所述,樂豳社發起成員,多為養豬起家,才會以樂『豳』社為名。現社內有北管、將軍、僮仔及神轎等陣頭,其中更有大溪少見的女性神降關鳳將軍,每年繞境都會吸引眾人目光。

新勝社

1919年(大正8年)成立,大溪的百年陣頭之一,是為了要參加普濟堂遶境活動,由三層居民郭石枝號招而成立。早期成員多為煤礦工人,初期以北管為主,1969年成立龍陣,1971年就獲得全國龍陣比賽亞軍,更是全國表演跳火圈龍陣中唯一保持零失誤紀錄的隊伍。儘管目前龍陣已不在跳火圈,但第四代子弟兵的精湛舞龍陣式,依舊是每年繞境活動中最搶眼的陣頭之一。

福安社

1921年(大正10年)成立,相傳為林阿傳、江再來、江金火等人共同成立,是三層地區信仰中心「福安宮」所屬社頭,早期成員多為美華里和福安里的稻農。社團內現保有北管、將軍、僮仔及神轎等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