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媒體訊息】大嵙崁石炭風雲120週年 -大溪煤礦產業記憶採掘展開展囉!

  • 發布單位
    大嵙崁文教基金會
  • 提供單位
    大嵙崁文教基金會

大溪除了最為人知的老街、豆干、木藝外,還有映入眼簾的大漢溪及河階風光,但你一定不知道,大溪曾經是桃園市主要的煤礦產區之一,口語稱「土炭」的煤礦,在民國60年代,更帶動臺灣經濟起飛的重要自有能源。

 

從日治時期明治34年(1901),邱明福先生取得大溪第一份礦權起算,之後許多的在地仕紳紛紛加入採礦的產業,至今(2021)已120週年,期間規模最大者應屬臺陽公司系統、簡阿牛建成商行的「建成炭坑」,其他如:開辦大溪國小,稱「大溪六君子」中的王式璋、呂建邦家族,以及頭寮梅鶴山莊林家/林源通等。到戰後,大溪的礦場老闆也很照顧在地,如:永福國小校園內,立有正福煤礦(位於烏塗窟阿屘坑)許阿章董事長捐贈的銅像,又如:順和煤礦(位於三層坑底)杜伯英董事長,捐贈美華國小該順和煤礦自產的空心磚,用來鋪設校園的鋪面及花圃。

 

橫跨三峽到大溪三層的煤田,屬於中部煤系的石底層,從基隆到大溪都有分布,是「臺煤」分佈最廣,最具代表性的煤系。大溪所產的煤礦,因品質優良又可以煉焦,在民國5060年代盛極一時,煤礦場林立,依據詹德筠《大溪煤礦誌》記載,民國56年大溪地區(包含今復興區)開工的礦場,計有34礦。

 

大溪的生活圈,在近代社會及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半農半礦」的生活記憶,務農與做炭礦,是老一輩大溪人共同的回憶,尤其三層老街、頭寮、尾寮的大三層地區居民最為興盛,時任順和煤礦礦長的余德隆回憶,在農忙時期,礦工可能因此翹班,得緊急徵集大溪老街及外地的礦工,耆老也回憶,住在街上的臨時礦工,來不及沖洗乾淨,匆忙走在尾寮崎古道,因古道地點鄰近大溪第一公墓,也在當地留下「一半是人,一半是鬼」的順口溜。

 

在大溪所有礦場收坑完畢的30年後,今年度(2021)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將啟動「大溪順和煤礦」文化景觀的調查研究,以及「桃園市煤礦產業文化資產普查計畫」。「文化景觀」指人類與自然環境經長時間相互影響所形成具有歷史、美學、民族學或人類學價值之場域。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中,包括:神話傳說之場所、歷史文化路徑、宗教景觀、歷史名園、歷史事件場所、農林漁牧景觀、工業地景、交通地景、水利設施、軍事設施及其他等11類。屬於工業地景的範疇,期盼桃園市的礦業文化與記憶,能近一步與臺灣的煤礦史接軌,一同見證這段歷史。

 

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煤礦文化可以在大溪一些地方宗族、社頭的沿革中發現礦業的脈絡,慈湖陵寢的前身也是礦場,本展覽第一手的展品文物及老照片,大多是在地居民提供,呼應了本次主題,記憶的「採掘」,是大溪重要的在地資源,歡迎市民朋友一同「入坑」了解這一段歷史。展期即日起至831日,讓生命與汗水的故事,藉由影像及展覽傳承至下一代。